是什么让博士生读博到了绝望
在美国,博士生退学很常见。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(CGS)发布的数据,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生会在头三年主动放弃学业。《科学》杂志曾经采访过9位博士生阶段退学者,他们有的是因为发现自己逐渐失去了对科研的好奇心,有的是感到自己之前对学术生涯的定义并不完全正确,有的则是在科研之外还有其他想完成的事业。
总之,这些博士生并不执着于“你必须拿到学位,你必须拿到学位”,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在其他领域有了一片天地。《科学》杂志说,“如果在读博过程中觉察到不适合,你可以选择退学”,但在中国,这种主动式退学很难获得理解。不否认,很多人纯粹是因为兴趣志向去读博,对这些人来说,重要的是读博丰富了人生体验,本身就是一种目标。可在信奉“学而优则仕”和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的中国,也有相当一部分人,是把读博作为通向某种目标的手段。
从功利的角度讲,读博成功的收益很大。每年,全国各地都有许多面向各大高校引进选调生的计划,在部分省份,名校博士短短2年就能当上副处;如果不向政界发展,企业同样对博士青睐有加,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热门专业,博士毕业生起薪就能达到80万;就算想留在院校继续搞研究,博士也是最起码的敲门砖。
正因为博士有那么多好处,才被许多中国家庭视作实现阶层跃升的跳板。可是,读博的成本其实也很高,不但要放弃工作机会,有时甚至还要放弃感情机会,作为博士生,哪个不是背负了沉重的期望,特别是那些出国读博的普通人家孩子,根本不敢细想家庭为此付出的牺牲。对这些博士生而言,一旦退学,多年努力化为泡影,可是继续坚持下去,又完全看不到未来,就是这么绝望。